
光阴荏苒,我作为教师入职已经20余年了。从教20余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过《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近年来主要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任务。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守政治强、有信仰这一对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要求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怎样培养真善美,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强有信仰,一是体现在以德立身上。多年来,我始终恪守师德规范,坚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未有任何违反师德规范、违反教师职业准则的行为。虽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也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身正为范”为师、为人的准则。二是体现在以德育人上。抓住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的本质要求,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导向性功能,不断探讨把教材体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体系,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这门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梳理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设计恰当的突出主题的专题。我在教学中打破教材体系和教材章节设置,设计了多个系统地体现和突出课程性质、突出思政课塑造灵魂要求的专题:“为什么说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并接续发展的”、“怎样认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等等。通过精心设计教学专题、精选教学内容、深入重难点教学,让同学们掌握鉴别、分析近现代历史上重大是非问题的能力、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现以德育人。
二、以情入心,全身心投入,从不敷衍教学
第一,从教学准备到实施教学,从课堂教学到教学全过程全环节,每一步都投入大量精力,尽己所能力求完美。
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每学期、每节课前都要做好上课的准备。以本学期线上教学为例,开课前,做好线上教学平台准备:试验不同线上教学平台并选定智慧树平台翻转课堂作为自己开展线上教学的载体、建立自己的翻转课堂班级、导入学生信息、熟悉各个板块的操作;同时做好教学内容准备:编写教学组织实施方案、学习任务书、阅读资料和影视资料,设计专题修订专题教案、制作ppt,准备好教学资料等。每节课前,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上传教学资源,特别是要在翻转课堂“问答讨论”版块发布两类内容:一是每个专题的解读PPT。这个专题解读PPT中要介绍专题选择与设计、框架与逻辑、内容与重难点,用于指导学生自学每个专PPT;二是每个专题的思考讨论题。可以是案例分析、经典阅读思考、是非问题判断及评述等等。供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深入思考并回答。
课堂上不论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还是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运用上,线上教学中不论是对学生在“问答讨论”版块的发言进行回帖式点评还是直播课上就教学重难点问题展开论证和阐述,都能认真组织教学。长期教学中逐渐形成重理论分析、重历史观塑造、重学生参与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
教学的其他环节都能一丝不苟认真完成。特别是本学期评定学生平时成绩时,为客观体现学生参与教学情况,我逐个查阅每位学生参与53个讨论题讨论交流情况,根据其参与讨论的质量和数量评定平时成绩。不因工作量大增敷衍了事。
第二,紧扣教材核心,根据理论新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焦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讲常新。
自2006年思政课“05”新方案实施以来,专题式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年教学中,以吃透教材为基础,我从最初的按部就班基本按教材章节教学,到不断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专题设计不断更新和细化。我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每学期的专题设计和教学内容都有变化,到现在已经从教材十一章中梳理出十七个专题,个性化的专题设计和教学内容设计已初具体系。
第三,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作为自己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渠道。
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促进。教学研究方面,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一项,参与和主持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项。特别在我集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大背景下,我先后以团队和个人身份参加我集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参与构建并完善我集团以假期社会实践调查为主要方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对思政课考查科目的考核方式、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课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参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课程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2018年以来,积极探索我集团思政课教学改革,认真实践“网络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个性化的专题式教学对重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学生课外自主实践与课上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优质课程建设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施已逐渐成型。
努力和付出就有收获。2007年我获得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记个人一等功。2009年获得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评选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二等奖。2006年和2016年两次获得山西师大“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此次我被推选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候选人,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会再接再厉,不忘初心,努力讲好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