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2019-2020年

数计学院 赵连阔——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

时间:2020-11-16  浏览:[]

我是数计学院的赵连阔,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自2008年至现在,已在我集团工作10多年。这些年来,我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不忘初心,铭记“师范”二字所蕴含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直从事数学专业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坚持科研工作,并承担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通过自己的“言”与“行”影响和激励着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情,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学好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职责,而教好专业课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我所带的两门专业课是学生数学思想转化和提升的重要阶段。其中一门课是大一新生的《数学分析》,该课程涉及到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学习思想方法的过渡和转变。大多数学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都很迷茫,而大一阶段又是打好大学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针对这些特点,我首先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让学生顺其自然,放松去学。其次要求学生严格实践“三步走”(即,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检验学生的预习和听课效果。我所带的另一门课是大三学生的《泛函分析》,该课程是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进一步抽象化和严密化的提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上,我更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先从学生已经具有的先验经验出发,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逐步得到抽象的理论。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将这一抽象化的过程扩展到之前学习过的更多的具体知识点上,逐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和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不需要板书的时候, 走到讲台下,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利用翻页笔远距离控制PPT,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融为一体。

在对待教材内容上,我也会尊重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合理增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已出版自编教材一部(《泛函分析初步教程》)。该教材不同于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在结构上更注重数学思想的一致性,更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情况。

二、以理说理,融理于情,积极进行课堂思政探索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外,还应肩负起“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自己对数学专业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共情”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结合所带专业课程的特点,向学生穿插讲解古代中国数学史与世界数学史,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以及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人类命运体的责任感。我也会根据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借此发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泛函分析》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范数”,“范数”是翻译自英文单词“norm”。这一单词在一般语境中翻译为“规范、标准”。关于“范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同一集合,赋予不同的范数,其性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其中一个例子表明:同一集合,在一种范数下,是完备的;在另一种范数下,却是不完备的。而“完备”和“不完备”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性质。简单来说,“完备”是一种好的性质,“不完备”是一种差的性质。由此,我对学生说,其实“数如人生,人生如数”,同样一个人,对自己要求的标准(范数)不同,可能人生的表现完全相反,我希望大家通过建立改变自己内心的“范数”,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备”的人。通过专业知识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学生们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人生也有了深刻的感悟。

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我也会关注他们在学习、就业、考研、生活等具体问题上的困惑。常常有学生向我倾述他们遇到的一些个人问题,每当此时,我倍感荣幸,心中感念学生对我的信任,在聆听他们困惑的同时,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凭靠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经历和累积的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信心。

三、以研促学,研培相合,努力提升科研能力素养

作为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学研究。我对教学和科研都充满了热情。我乐于讲解传授知识,也喜欢思考解决问题。科研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持续不断地产出新的成果。这些年里,我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1项数学天元项目,合作参与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出版1部专著。科研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态度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自2008年工作以来,我就开始指导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15名学生毕业。在我的影响和鼓励下,其中2名毕业生继续深造,已获得国内重点大学博士学位。1名返校工作,成为我所在学院的青年骨干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2016年我申请上了国家留学基金,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西安外国语大学进修英语,同时通过了教育部出国留学英语资格考试和PET5考试,顺利于2017年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访学一年。一年的访学经历,让我强烈感受到我们国家对科研的巨大投入,感受到科研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更感受到国家和时代所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我在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作为一个平凡的教师,看到学生们因为我的“言”和“行”而转变、改变、提升和超越,成为校园中的优秀学子,社会中的栋梁之才,我的心中常感欣慰,充满成就感。这份内心的收获又鞭策着自己继续前行,让我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潜心教书育人,积极奉献社会!

关闭